半岛·体育(BANDAO SPORTS)官方网站
公司动态
bandao体育中国重汽:一曲共和国车轮的雄伟交响
时间: 2024-07-04浏览次数:
 bandao体育其实,历史并不像人们想象那样庞杂。有时,只需几个数字就能亲切地感触到它。像中国重汽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翻开它沧桑嬗变的历史,人们不难读到几个看似平凡、实则非同凡响的数字节点:从1960年到今年刚好5 0年,从2000年到现在正好10年。如果换成“天命之年”和“十年磨剑”,这形象的读法顿时有了让人联想的冲动:1960年4月15日,中国第一辆载重8吨的JN150重型汽车--“黄河”

  bandao体育其实,历史并不像人们想象那样庞杂。有时,只需几个数字就能亲切地感触到它。像中国重汽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翻开它沧桑嬗变的历史,人们不难读到几个看似平凡、实则非同凡响的数字节点:从1960年到今年刚好5 0年,从2000年到现在正好10年。如果换成“天命之年”和“十年磨剑”,这形象的读法顿时有了让人联想的冲动:1960年4月15日,中国第一辆载重8吨的JN150重型汽车--“黄河”在济南成功问世;2000年9月9日,时任济南市委副书记的马纯济挑起重振中国重汽雄风的重担,开始“刑天舞干戚”的“磨剑”生涯。如此这般一解读,数字便以生命般的激情活灵活现,历史恰如深谷的回音摇山撼岳如今,让人们关注的企业不在少数,但一直被共和国四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所亲切关怀和国人放言高论的企业并不多见。正因为如此,中国重汽的幸运连同责任自然就有了重如泰山的承载。被人们喻为“国家的车轮”的中国重汽,滚动着“50年天命”的长调和“十年磨一剑”的壮歌,在人们耳畔轰鸣的是

  写给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问世50周年暨中国重汽改革重组10周年

  站在21世纪的海岸,回望50年前的起点,虽然往事如烟,但却铭心刻骨,这是中国重汽人对“忘记,就意味着背叛”最纯朴真切的感同身受。

  “逝者如斯夫!”遥听孔子这位伟大的山东人对岁月长河奔腾的慨叹,历史的回音壁应接如响。在共和国浩荡昂扬的进行曲中,关于“车轮”的吟唱不乏黄钟大吕的乐章。其中,在涅槃的浴火中玉汝于成的中国重汽,无论曲调或旋律,都堪称时代的强音。

  哲人有言:“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事实证明,历史的目光是深邃的,时代的抉择是英明的。马纯济和中国重汽的“双向选择”,最终写下了中国重汽行业的世界传奇。

  年逾八旬的“重汽特别功勋”王子开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一段令人热血沸腾的话。这番话,是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沈鸿在50多年前对时任济南汽车制造厂副厂长的王子开说的:你是个老兵,肯定懂得反围剿的意义。我们成功地进行了无数次的军事突围,才赢得了革命的胜利。今天国家在进行着一场政治和经济上的反围剿,速度就是生命!我们制造两弹一星,就是要拥有空中的速度、宇宙的速度,在地面上我们要掌握所有车轮的速度,无论是铁轨上的还是公路上的车轮。国家要强大,必须车轮滚滚历史镜头的回放,令重汽人感慨万端。共和国人对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那溢于言表的厚爱,虽历经半个世纪的栉风沐雨,却丝毫不减其历史的光彩。每个重汽人都不会忘记,50年前的5月4日,当第一辆8吨载重卡车在前身为济南汽车制造厂成功下线之时,新中国没有重型汽车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那欢腾的热浪完全是泪和泪的撞击。半个月后,、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来到这辆大卡车跟前,前后左右,看看拍拍,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爱之情。

  面对第一辆国产重卡,这些开国元勋们毫不掩饰自己的激动和欣慰。其间,国务院副总理,还坐进驾驶台亲身感受了一番它的性能。操着一口川音的朱老总当场挥毫,为此车命名--“黄河”。重汽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5000年的雄浑壮阔和坚韧不拔,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作为中国重型汽车史上第一个民族品牌,“黄河”传承着黄河的精神--那是一种民族的精神,母亲的精神。

  在中国重汽历史档案馆里,记者看到一篇50年前的报道。这篇“历史黄页”写道:“黄河”车一上公路,别的车都情不自禁地为它让道。这种“礼让三先”不仅是践行“交通规则”,更是向它表达一种历史的敬意。它的大块头,在公路上堪称“巨无霸”;在民族的征途中,是一座“英雄纪念碑”。

  “黄河”问世之后,为了彻底改变中国汽车工业“缺重少轻”的局面,在1983年,国家以当时的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为基础,引进奥地利斯太尔重型汽车技术项目,宣布成立中央直属企业中国重型汽车工业企业联营公司。至此,中国重型汽车生产的“联合舰队”闻鸡起舞、拔锚远航。

  2001年1月18日,这家被誉为中国重型汽车工业摇篮和主要生产基地的企业,实施战略性改革重组,成立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从此,简称中国重汽的新重汽器宇轩昂地登上了改革开放的神州大舞台。

  2010年12月8日,山东济南。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诞生50周年暨中国重汽改革重组10周年成就展在山东大厦隆重举行。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原中国中央、国务院副总理,原中国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发来贺信并题词祝贺。

  也在当天晚上,在济南奥体中心“东荷”馆上演了一台名为《放歌庆辉煌》的大型文艺歌舞晚会。参加“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诞生50周年、中国重汽集团改革重组10周年”庆典的国家部委、山东省、济南市领导和参加中国重汽2011年商务大会的各界代表以及中国重汽职工代表8000多人观看了演出。恢弘的场面,精彩的演出节目,多种的艺术表现手段,点亮了过去抹不去的激情岁月,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重汽,也聚焦到了它的领头人--马纯济。

  马纯济周身都是故事。如果说10年前他作为山东省济南市委副书记的故事还颇多“官方色彩”的线月执掌中国重汽的帅印之后,故事的色调就变成“赤橙黄绿青蓝紫”了。那个改变他人生的越洋电话,第一次走进重汽大门时的“惨景”,在总理面前的实话实说,精彩纷呈的故事几乎全部在中国最壮阔的政治经济舞台上闪亮登场。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这些故事并未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褪却了历史的光彩,反而在时光的打磨下更增添了时代的魅力。至今为止,这些故事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在记者看来,由于马纯济的独特经历,由于重汽作为“共和国车轮”的地位举足轻重,这就注定了马总和重汽的故事不会被人遗忘,甚至还会越讲越振聋发聩、荡气回肠上个世纪90年代的重汽集团进入鼎盛时期,集中了全国几乎所有的重型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厂之精华,市场占有率超过80%,成为一个横跨14个省市,各类大大小小的子公司百余家,职工8万多人的特大型企业。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对旧体制的冲击日益强劲,国有企业,尤其是像中国重汽这样的大型国企,在体制、管理、理念等诸多方面的弊端便无可掩抑地暴露出来。从1993年起,当时的重汽集团开始逐渐衰落了,有人曾戏言:凡是中国国有企业在转轨时期所患上的“病”,中国重汽也都无一幸免,更甚的是,它还患上别人没有患上的“病”。到90年代末,重汽集团已经负债168.27亿元,亏损83亿元,欠发欠缴工资、社会统筹金等7.45亿元。

  巨人轰然倒下,救赎尚待斯人,天降大任会落在谁的肩上?历史和时代以斩钉切铁的语气提问中国重汽。就在这个时刻,47岁的马纯济出现在中央工作组的视野中年9月的一次工作汇报会上,马纯济被时任总理叫到了跟前:“听说你的企业亏损了80多个亿,中央审计署都来核实了,是真的吗?”面对总理的问话,马纯济冲口而出:“总理,不是真的,比这个数还大。”马纯济的直白,让总理莞尔一笑:“别人都越说越少,你怎么越说越多?”他告诉总理,“我们三级以下的单位比二级单位还多,所以企业的亏损额不是80多个亿,而是100亿以上”。

  当总理问及解决方法时,马纯济再次坦诚相告:“我刚到这个企业,所以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去做,我只能向总理保证,我接管开始,后面的事情都由我负责”。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让朱总理对马纯济另眼相看,他也相信这个淳朴的山东汉子能够履行“从现在开始对企业负责”的承诺。大会现场,朱总理当即表示,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相关部门将考虑给予中国重汽更多的支持,而这样的局面或许并不在马纯济的意料之中。

  马纯济无法忘记自己第一次走进中国重汽大门之时所看到的那幕场景。数百名的重汽职工拿着烧饼、就着白开水,以的方式向这位新领导讨要拖欠长达13个月的工资。当时,重汽集团创出了尴尬的“四个第一”:欠税、欠银行利息、欠职工工资、欠缴养老保险。这位曾经主管济南工业经济的副市长被深深地震撼了。

  生于1953年的马纯济,曾任济南汽车配件厂厂长,入主中国重汽对他而言可说是“重操旧业”。当领导征求他到中国重汽工作的意见时,他态度鲜明地表示:“我是一名员,坚决服从党的安排。”这一点,或许比“重操旧业”更具实质意义。

  2000年7月,中央毅然决定中国重汽实施破产重组,旨在中国重汽绝地再生,“黄河”重振雄风。一切必须重新决断,一切都要重新开始。面对地平线升起的一轮朝阳,重汽人在希望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医治一个千疮百孔的国有大型企业,不仅需要雄才大略,还需要殚精竭虑。一个手持彩练当空舞的企业大手笔,具备的是政治家的头脑、战略家的胆识、企业家的才智。马纯济“三者俱全”。当然,我们不会将马纯济捧上神坛,顶礼膜拜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程度。但是,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重汽能有今天的辉煌,肯定是马纯济和他带领的团队用卓越的智慧和辛勤的耕耘结出的硕果。

  在第一次集团公司中层干部大会上,马纯济亮出了自己观点:中国重汽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发展。我们现在是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发展是解决困难的最根本办法。针对部分干部职工悲观失望情绪,马纯济正确分析了中国重汽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中国重汽脱困的关键是鼓舞人心,激励斗志。

  高举信心之剑,方能披荆斩棘。从来“人”的问题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像中国重汽这样的大企业,关系错综复杂,稍不注意就可能产生连锁反应。马纯济认为,人心不稳是最大的隐患,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重组方案,中国重汽的首要工作就是减员分流。在研究减员分流的党委会议上,马纯济语重心长地说,重组无情党有情,企业破产,党组织不能“破产”。我们要带着感情分流职工,人员不能一推了之,工龄不能一卖了之,饭碗不能一砸了之。为此,重汽在减员中对劳动模范、双职工、残疾人制定了特殊的政策;补足了退养退休职工的工资;在省市领导支持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补交了拖欠多年的养老保险金,使数千名退休职工纳入社会统筹,解决了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

  回顾中国重汽改革重组的“首演”,马纯济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想到2001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来中国重汽视察,要求要把中国重汽建成国际知名、国内其他企业不可替代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时,他才更深刻地感受到“天降大任于斯人”这句话的分量。

  事实证明,改革重组后的中国重汽干部职工“让思想冲破牢笼”,在改革的阵痛中“趁热打铁”,重新焕发出来的热情势不可挡、所向披靡。

  倾听重汽的“天命长调”和“十年壮歌”,使人荡气回肠的主旋律就是“发展”。10年前,马纯济在中央工作组召开的“如何搞好国有企业”讨论会上力陈己见:国有企业困难越多,说明发展潜力越大。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铺展在重汽人面前的这条进步之道,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起死回生靠发展,跨凤乘龙更要靠发展。马纯济以诗人的激情解读“发展”:只要向前走去,鲜花一路盛开!

  在国内重卡行业中,中国重汽集团如今已坐稳头把交椅。马纯济对记者表示,是“坐稳”而不是“稳坐”,因为“龙头老大”不是“终身制”。在风起云涌的市场江湖,“总把新桃换旧符”的事情时有发生。2007年以来,中国重汽的市场占有率达21%以上,位居全国重卡行业之首,产销规模已进入全球前五大重卡制造商之列。短短几年时间,浴火重生的重汽就成为行业领袖,亲手缔造这一“神话”的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把它归功于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

  在马纯济看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如果说自主创新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往往表现形式各异,那么,管理则具有更多的共通性。

  马纯济不愧为大师级的管理巨擘。他认为,管理和技术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个车轮都不行。一辆卡车的零部件有上万个,特别是实现混线装车、个性化生产后,这些零部件的采购、组装如果都由人工调度,工作量可谓巨大。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偌大的企业恐怕随时都有瘫痪的可能。

  董事长的实话实说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在管理上,重汽曾经吃过大亏,当年濒临破产很大程度上缘于管理的漏洞。马纯济算了一笔账:从1985年到2000年,中国重汽15年累计卖出3.5万辆车,企业亏损近100亿元,按一辆车30万元计算,等于一分钱都没挣。经过多方调查发现,一张提货单本来只能提一辆车,但在以前的重汽集团靠关系可以提三辆车。这个发现严酷得令人惊心动魄。于是,向管理要效益,是中国重汽这样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发出的“最后的吼声”。

  马纯济在接受诸多媒体采访时都特别强调这一观点和理念。他说,重组后的中国重汽在管理上第一记改革重拳就是实行订单生产,实现“以生产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他说,原来我们是“卖已经生产出来的车”,现在是“生产已经卖出去的车”,也就是实行订单生产。如果没有订单,我们宁可停产。订单生产的目的是尽量做到“零库存”。产品要“零库存”,原材料也要“零库存”。

  “这个进步应该说是巨大的,我们光算账速度,比如说由原来的150天变成了98天,节约流动资金三分之一,由此压缩的成本,得到的效益真的是巨大的。”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中国重汽目前大力实施的精细化管理之道尽显“大管理”的风范,科学严谨,巨细相得益彰,内外游刃有余。中国重汽能取得今天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努力构建的一套透明高效的监管机制。这就是业界耳熟能详的“四位一体”的监督模式。这种模式,将企业中具有监督职能的纪检、监察、审计、法律等监督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监督资源共享。

  这些监督部门对公司决策发挥着重大作用。中国重汽在进行重大决策如产权交易、合资合作之前,都事先要求法律部门进行充分调研论证,以规避法律风险。公司在任命重要领导干部前,都要由纪委出具《廉政鉴定意见书》后方可提交党委会进行讨论,然后做出决策,付诸实施。

  在监管方面,中国重汽还有一件特殊的“法宝”,那就是公司自主开发的一套监管软件“一线通”。重汽的每辆车上都安装有一块芯片,芯片里记录着车辆的各项数据。公司可以通过GPS定位来确定车辆所在的具置,每一辆在途汽车的运行状况、质量控制、维修服务等数据都处于公司计算机系统的控制和监督之下。有了这件“法宝”,大大降低了营销服务过程中的经营风险和成本。至此,中国重汽的“管理出效益”成为行业一个经典的范本。

  像中国重汽这样的国内“巨无霸”,自然具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次“斯太尔之痛”使重汽加快了自主创新的步伐。几年前,中国重汽集团党委副书记韦志海准备去沙特开拓海外市场,结果第二天他就接到中国重汽出口产品不能打“斯太尔”品牌的律师函。

  这次“斯太尔之痛”让重汽人铭记在心。尽管“斯太尔”曾经给中国重汽带来过如日中天的辉煌,但走别人的路终归会使自己无路可走。此后,重汽着力于二次创新和原始创新,努力开发新产品,打造自己的品牌。于是,重汽在斯太尔之外有了斯太尔王、HOWO、金王子、豪骏、豪运等一系列自主品牌产品。中国重汽总裁蔡东坦言,中国重汽的目标是走向全球,中国重汽不能做西方国家的代理工厂,所以我们要完善自己的产业链,把核心竞争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一次央视《新闻联播》的头条报道中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中国重汽豪沃系列产品,不仅创造了“当年投放市场,当年产销量过万”的奇迹,且凭借一流的品质和卓越的性价比在中国市场拔得头筹。它昭示着,中国重卡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已今非昔比。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马纯济不胜感慨地回忆道,在重组之初,中国重汽只有单一系列的产品,没有一项专利。当时跟国外大公司谈合作,别人拿出专利技术要跟我们算投资和入股的问题,展开一张大纸竟然是几百项专利技术,而我们当时一条都没有。

  马纯济说,这几年来,中国重汽高度重视产品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现在重汽已累计授权专利达1300项,成为全国汽车行业专利最多的企业。

  在一次订货会上,马纯济坦率地告诉与会者:“以前开订货会,我自己都不好意思,整个企业只有78个车型,三张A4复印纸就能把基本参数印完了。这么单调的产品线,怎么能满足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工种、不同自然环境的要求?重组后,我们开发出了豪泺、斯太尔王、金王子等九大系列3000多个车型,成为我国重卡行业驱动形式和功率覆盖最全的企业。我可以毫不含糊地告诉每位客户,你心目中想要的重卡车型在我们这里都能找到”。

  自主创新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最终成果是产品创新。在技术方面,中国重汽不管和谁合作都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即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以自主创新为主,消化吸收别人技术为辅。用马纯济的话说,自主创新应当务实,在创新方面,一定要了解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既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也要考虑自身能力的限制。

  据中国重汽总裁蔡东介绍,技术创新的关键是要掌握核心技术。蔡东告诉记者,2008年7月1日,我国全面实施国Ⅲ排放标准。这项政策的实施对于许多重卡生产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对重汽而言,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因为它既掌握了国际先进的高压共轨技术,又掌握了一项同行所没有的“独门武器”--EGR国Ⅲ发动机。

  早在2005年底,中国重汽就开始组织技术力量重点研究国Ⅲ技术,前后投入2亿元,历时近两年的时间,终于在国内率先成功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采用ERG(废气再循环)技术的国Ⅲ柴油发动机,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采用ERG技术的国Ⅲ柴油发动机。

  耕云播雨,春华秋实。自主创新,好戏连台。2004年整车出口不到60辆的中国重汽,2007年整车出口已达15000辆,占当年全国重卡出口总量的60%。中国重汽自2007年以来,重卡出口连续位居国内第一,连续三年超过14000辆.今年一季度出口3039辆,仍是第一。现在,随着产品的大量出口,中国重汽“SINOTRUK”品牌已在产品出口国家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并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共同授予“世界市场中国十大年度品牌”和“中国十大世界影响力品牌”两项大奖。

  检验一家企业的实力,既要看正常时期的表现,更要看非常时期的作为。发生在去前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很多曾经不可一世的企业“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过,这当中,也不乏“独善其身”的企业,以他们非凡的抗御风险的能力和业绩,营造出“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风景。中国重汽,就是凌寒绽放的“一剪梅”。

  凭着记者对中国重汽多年的观察了解,它的决策者们既有高瞻远瞩的真知灼见,更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有这两点,再大的困难他们也能克服,再猛的风暴他们也能应对。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1月份,中国重汽集团产销汽车4000多辆车,其中出口930多辆,同比均下降幅度较大。而公司3月份计划生产则提高到1.65万辆,订单有些应接不暇。负责计划的人说,“1月份还为没有订单发愁,2月份却开始发愁干不出来。先前轮休的工人回到流水线上忙碌起来,突然紧张起来的生产节奏,让他们表现出几分难以掩饰的惊喜”。

  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身着墨绿色工装的马纯济从容不迫地介绍说,春寒料峭中,中国重汽为何一枝独秀、率先回暖,得益于公司改革重组以来创新式发展所打造的自身优势,而基于技术创新的产品优势则成为重汽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对此,中国重汽总裁蔡东作了进一步说明:10年来,中国重汽始终坚持技术领先战略,不断加大产品研发和技改投入,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截至目前,中国重汽已为国家制定产业标准24项,还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2008年,中国重汽新增技改投入30多亿元,使中国重汽的装备能力达到国内最高水平。

  探寻中国重汽的“过冬秘诀”,中国重汽相关领导表示,面对金融危机,中国重汽没有裁员,没有减薪,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如,在营销方面超前决策,中国重汽从08年10月份就预测到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会带来市场的变化,特别加强了对四川区域的销售网点建设,增加四川区域销售公司和服务网点。从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西部地区一天能增加60多辆汽车的订单,需求增长明显快于东部。从汽车品种上,中国重汽提前增加了工程用车的储备,恰好满足了近期市场突然扩大的需求。特别是自卸车需求量增大,而自卸车改装正是中国重汽早已突破的瓶颈。

  在“非常时期”能取得如此非凡的业绩,记者在感佩中选了一个平凡而壮丽的词汇: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中国重汽的成功秘诀是全方位、深层次的,辉煌的外在形象使人不难透过光芒感受到它炳如日星的内在魅力。大含细入的韬略,别具炉锤的技艺,气吞虹霓的业绩,这些如椽大笔写下的中国重汽发展史,字里行间都闪耀着民族壮志和人文精神的光辉。

  振兴民族产业的烈火雄心,海纳百川、龙飞凤舞的人才机制,独具中国重汽特色的企业文化,这是人们对中国重汽成就深度的核心解读。

  许多人可能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有一个“霸气十足”的汽车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这个“霸王”广告,使国人很“受伤”。当时,中国公路上行驶的水泥搅拌车清一色都是日本货。而到2003年,中国重汽就完全掌握了制造水泥搅拌车的技术实力。经过市场比拼之后,中国重汽的水泥搅拌车成为重卡市场上的“领衔主演”,并最终把日本搅拌车挤出了中国。从此,中国重汽拉开了“中国创造”厚重的帷幕。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一字之差却包含着巨大而凝重的民族情结。在中国重汽堪称悲壮而豪迈的发展历程中,“斯太尔”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作为世界重型汽车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领跑者,斯太尔技术与项目早就成为中国重汽的“梦中情人”。1983年12月17日,中国重汽与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在北京正式签订了全面引进斯太尔技术与项目的合同。从此,一场中国重型汽车更加武威雄壮的大戏隆重开演。

  早在中国重汽与斯太尔“初恋”之时,就有世界著名的汽车专家看好这桩“联姻”,预言:“斯太尔如果能按欧洲质量水平在中国制造,中国重汽就将成为世界重型汽车的重要厂商之一。”

  不过,马纯济发现,当年国外专家的预言有个关键词:中国制造。这或许正是中国重汽经历“斯太尔之痛”的根本原因。从1985年第一辆斯太尔重型汽车在中国重汽下线年里没有开发出一款新车的现实,使中国重汽认识到,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必须走出一条“中国创造”的发展之路。

  记者获悉,最能体现“中国创造”的一大亮点,是重汽人关于“幸运”的描述:能在前亲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本身就很幸运,而在庆典中,能看到自己公司生产的车辆受阅更是难得的幸运。这两个幸运被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马纯济同时遇上了。当运载导弹的装备方队开过来时,坐在观礼台上的马纯济感慨系之,热血沸腾。

  幸运来自实力,实力铸造辉煌。马纯济说,被誉为新中国重型汽车工业摇篮的重汽,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经过重组,市场、产品、技术开发、发展潜力等“十大优势”一一显现。2009年,产销突破12.5万辆,不仅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实现了逆势上扬,而且产销量已跃居世界重卡行业第一。马纯济说,从“奋斗创业”到“辉煌成就”,看了共和国60年庆典,重汽人的精气神更足了!

  从又红又专到德才兼备,再到以人为本,这个人才逻辑的“三段式”鲜明地勾勒出共和国人才机制的发展轨迹。其实,这条三位一体、一脉相承的进步之道,是被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业绩反复证明了的必由之路。走进中国重汽,这个集体焕发出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宿感,使人的身心感受到一种拔地倚天的震撼:机制的熔炉锤炼出一个大才槃槃的团队,从而确保了企业各项事业“马到成功”。

  古人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纯济高人一筹的地方,不仅他自己是毋庸置疑的“千里马”,更是一个“不常有”的伯乐。

  观赏中国重汽的人才金榜,“伯乐”辉光烛照着一座龙飞凤舞的画廊蔡东,这位1963年出生的高级工程师,1983年7月自江苏工学院毕业后进入济汽总厂,历任产品设计员、副科长、科长、产品处副处长、技术中心主任、厂长助理等职务;1996年至今历任重汽公司质量部部长、齐鲁考格尔集团总经理、重汽集团技术中心主任、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等职,现任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重汽香港上市公司总裁。作为以非齐鲁人籍贯跻身公司最高决策层的“江南才子”,蔡东被委以重任足以彰显中国重汽“伯乐”精神的光辉;今年40岁的张殿平,现任中国重汽技术中心工艺所副所长,是公司里的油漆专家。大学毕业后分到中国重汽技术中心。1996年,跳槽到其他企业。2003年,就在自己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却毅然重返中国重汽。其他领域引进的人才更不计其数,重现了中国重汽“北雁南飞”的意境;技术中心工人刘承云,坚持自学成才,在解决“斯太尔王”的线路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集团公司颁发总经理令,破格提升刘承云为高级工人技师;马纯济等中国重汽决策者们认为,员工是创新的基础。创新不能仅靠“一枝独秀”,只有打造“百花齐放春满园”的人才团队,才能实施和实现雄图大业。为此,中国重汽制定了“筑巢引凤”、“筑巢养凤”的种种举措。

  马纯济认为,企业最大的潜力就在人才管理机制上。一个高明的管理者不仅要懂得怎样“管”人,更要懂得怎样“放”人。对人的力量“收放自如”,这就是马纯济著名的“释放生产力理论”。他还提出“人人都是人才,岗位培养人才”的工作思路,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度重视对人才的管理、培养和使用,“变相马为赛马”。

  为了造就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创新团队,中国重汽实施了“十百千人才工程”,几年时间培养了几千名高级管理拔尖人才,几百名专业人才,几千名技术能手;建立了集团内部科技专家选拔和评聘制度,带动整个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著名高校联合办学,培养优秀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开展建功立业、专家评聘、忠诚岗位、资深员工系列活动;厉行项目锻炼、海外培训。与此同时,中国重汽还积极推动和策划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吸引高层次人才带成果、带技术进入企业,成为学科带头人、并创造良好条件,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在企业的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起点。

  记者心目中的马纯济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思想者。他对记者说,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而这正是齐鲁文化的灵魂和核心。由重“人”出发,儒、道、法、墨各家无不高扬人道的旗帜,把人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践行科学发展观,正是弘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拔山举鼎的作为。

  在马纯济看来,落实科学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离不开企业精神,中国重汽的实践证明,光有领先的硬件和技术是不行的,还要有企业文化,文化是软实力,虽叫软实力但不能真软。企业建在济南,济南周边的环境就成为中国重汽建立企业文化的基石,齐鲁文化就成为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参考。

  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是工作中的一些“小事”、“细节”,还是勇担责任的义举,中国重汽都体现出这样的大家风范:共同的理念、规范已深深植入重汽人的思想,成为大家统一行动的指南。相关领导给记者讲了这样几件事在抗震救灾活动中,中国重汽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了价值1200万元的洒水喷药车、垃圾车、水泥搅拌车、工程自卸车,累计为灾区捐款捐物1642万元,成都分公司更是奔赴抗震救灾一线,运送救灾物资。平时,中国重汽积极赞助社会文体活动,向贫困地区的学校捐款捐物,他们还向济南慈善总会捐款1000万元,设立济南慈善总会中国重汽集团分会,救助社会困难群体;一天晚上,中国重汽西安销售公司格尔木经营部突然接到求援电话,一辆斯太尔汽车在青藏公路唐古拉山口出现故障。唐古拉山口海拔5300多米,地形复杂、气候恶劣,时间稍久司机就有生命危险。情况危急,服务站人员带齐备件立即就上路了。唐古拉山距离格尔木市800公里,道路险峻,一路上,两名维修人员相互鼓励,克服困意。汽车越接近唐古拉山口,高原反应越严重,他们呼吸困难,口干舌燥。经过22小时的跋涉,两人终于到达了现场。3个多小时的艰苦作业后,车终于在一阵轰鸣中启动了。看着眼前两个一身积雪、满脸青灰、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服务人员,司机感动得热泪直流。

  这就是中国重汽的“亲人服务”。他们在全国第一家注册了“亲人服务”品牌标志,重新组建了售后服务中心,开通了24小时服务电话,提出“车在用户心中,更在亲人手中”的服务理念和“用户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宗旨,以“亲情服务、主动服务、及时服务、终身服务”达到让用户满意的目标。

  马纯济说,中国重汽能在短时间内从濒临破产到做大做强,不仅仅是几项自主创新的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的结果。没有为广大员工广泛接受、并已成为精神动力的企业文化,企业不会站得这样高,走得这样远。

  在重汽的企业文化手册里,鲜明而深刻地诠释了中国重汽人“三个故事”的“答案”

  行为理念--- 打响中国牌、唱响重汽歌、当好重汽人、造好重汽车和一些企业的文化仅仅停留在本本上不同,中国重汽的文化是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特别是在重组前后多年的“惊涛骇浪”中实践形成的,早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以过去和现在的铁铸一般的事实来测将来,洞若观火!与伟大的民族文化革命主将鲁迅这句话无独有偶的,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英雄马纯济的座右铭:不断地否定昨天,科学地组织今天,勇敢地创造明天。

  展望今后的航程,马纯济时常告诫中国重汽人:拿我们的现在和过去比,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形势相比,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以中国重汽的“社会地位”和“行业分量”,以及决策者马纯济们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雄心壮志,中国重汽绝不会止步“中国”,而是得步进步剑指环宇。向世界500强挺进的集结号,早在几年前就激越地吹响

  2007年,中国重汽集团有两件事值得载入发展史册。一是作为我国制造业第一支红筹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迈开了融入国际资本市场坚实的第一步,首次融资超过90亿港元。通过上市,资产质量得以明显改善,扩大了资产规模,企业负债率由89% 降低到47%;二是全年产销重型汽车突破10万辆,稳居国内行业之首,进入全球前五大重卡制造商行列。“不差钱”和“前五大”,使中国重汽在所有合作伙伴心目中的安全感和信任度大大增强,合作之路“绿灯”闪耀。

  中国重汽进军国际市场勇气可嘉,但仅有勇气是不行的。马纯济在此幽了一默: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敢想才能敢干。如果发抖都来不及,有什么资格去奢谈勇往直前?

  马纯济着重向记者介绍了中国重汽的国际化战略。他说, 2006年初,中国重汽就将“四大战略”(低成本战略、区域化战略、技术领先战略、国际化战略)的顺序作了调整,国际化战略从原来的“四大战略”之末跃升至首位。这种改变体现了中国重汽经营思想的重大调整,表明中国重汽就是要以国际化引领企业发展方向,主动开发国际市场,全面开展国际合作:香港联交所主板红筹股上市、德国曼公司(MAN)“喜结良缘”至此,中国重汽“走出去”的路线图非常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的全面合作。马纯济表示,正在和德国曼公司合作进展顺利,双方都很满意。预计今年年底和明年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通过合作,我们的产品,整车或总成可以进入世界高端市场。第二,我们可以进入发展中国家去销售,第三是我们的技术可以提到提升。这也说明,中国的企业在对外合作上越来越成熟。这会给中国重汽带来提升,会给中国重卡行业带来一次提升。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与曼公司的全面合作对重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记者了解到,德国曼公司是世界第三大卡车公司,保持着在柴油发动机领域的全球技术领先优势,在全球拥有广泛的市场网络。这一合作最值得称道的是,中国重汽在合资企业中保持了控股权,同时曼公司还承诺了100%的技术转让,将其符合欧Ⅲ、欧Ⅳ及欧Ⅴ排放标准的D08、D20和D26全系列发动机技术;车桥、分动器和驾驶室等的总成技术;世界先进的重卡整车技术之一的TGA整车技术等转让给中国重汽。

  此外,双方还将在“技术提升型”卡车和欧Ⅲ、欧Ⅳ、欧Ⅴ发动机的生产制造、质量控制、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充分发挥双方的技术和成本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盈利能力,巩固和提升各自在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为让中国重汽驶入发展的快车道,马纯济明确提出了“四个创新”,即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其中,精益管理别有洞天。

  据总经理蔡东介绍,精益管理是国际战略的坚强支撑。他介绍说,几年前,马总就提出管理工作要实现从“管”到“理”的转变。自2008年起,公司上下开始推行精益化管理,各生产单位根据精益化管理的理念及方法,结合实际,创造性的开展精益活动。

  生产部门推行精益化生产方式,调整生产布局、划分人员职责、进行标准化作业,推行可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还把精益理念运用到改善活动中去,以基本生产单元组为自主改善的切入点。在生产现场开展精益管理活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职能部门推行办公6S管理活动,大大提高了办公质量和效率。

  蔡东说,从管理源头追求精益求精,是重汽精益管理的宗旨和标准。管理改善是最有必要的改善。管理工作“精益”到位,企业的各个方面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进一步总结道,国际战略说到底,就是对外打好“MAN”这张牌,对内做好“精益”文章。秀外慧中,相得益彰。

  谈及过去的2010年,马纯济对记者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2010年中国重汽完成了“三个三分之一”的目标,即中国重汽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重卡行业的三分之一左右,公司全部产品的三分之一左右进入国际市场,达到或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创新的新产品占到全部产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天命长调”与“十年壮歌”的旋律,使中国重汽演绎了一曲共和国车轮的沧桑交响。作为中国民族工业成长壮大的一个缩影,中国重汽值得大书特书的东西实在太多,令人可歌可泣的故事不胜枚举。循着“昔日辉煌-重振雄风-扬威世界”这条发展红线,让中国重汽深入人心的精神力量,首先来自我们的党,来自共和国最高领导层的“零距离”关怀。

  在记者看来,见过党和政府关心企业发展的,但像如此高级别、高密度关心企业发展的并不多见。当然,这不是领袖们的“厚此薄彼”,而是中国重汽确实举足轻重。令人欣慰的是,中国重汽以他们辉煌的业绩成就,证明了他们不辱使命,高处胜寒。

  50年前,从、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为“黄河”命名开始,到随后的、等党和国家第二代、集体对中国重汽的关怀指导,再到今天、等党中央集体对中国重汽的发展尽心竭力,中国重汽实在是躬逢盛世,“洪福齐天”

  2009年4月22日,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处于困境之时,来到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商用车有限公司,走进产品展示厅和总装配车间,观看整车和零配件样品,考察装配流水线,还登上一辆新研发的重型汽车了解性能。马纯济告诉,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拉动下,重型汽车销售趋旺,销售收入和利税均有所增长。听了十分高兴,要求企业牢牢把握国家出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机遇,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狠下功夫,为振兴民族汽车工业、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贡献更大力量;2009年2月8日,来到中国重汽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视察。他鼓励企业员工为重大装备国产化尽心尽力,这也是委员长第三次亲临重汽视察,中国重汽的发展牵动着委员长的心,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9年6月30日,来到中国重汽。总理走完长达450米长的总装线,仔细了解生产流程的情况。他希望企业员工在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上下功夫,在困难中增强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0年12月19日,中央、全国政协主席来到中国重汽济南商用车公司视察。他勉励重汽干部职工坚持自主创新,实现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带动重卡行业迈向世界先进水平。

  在党和国家高层政要频繁光顾中国重汽的同时,中央和各地及海外新闻媒体闻风而动,频施劲笔,使中国重汽的荣光迅速辉耀神州大地和海外市场。

  2008年6月30日,济南市委、市政府作出在全市广泛开展向中国重汽集团学习的决定后,省、市各主要新闻媒体对中国重汽集团改革发展的经验进行了全方位系列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2008年7月27日至29日,由中宣部新闻局带队,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等十几家新闻媒体来济,深入采访中国重汽集团解放思想、改革管理、努力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科学发展和坚持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的典型经验。

  中国重汽之所以能在短短十年之间声名鹊起,当然不全是媒体宣传的结果。甚至应该这样说,正是中国重汽辉煌的“结果”才焕发出历史和时代的激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典型更具说服力。中国重汽,以它别具一格的经典意义和振聋发聩的借鉴力量,给市场经济下的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操觚染翰的范本。

  谈及中国重汽的辉煌,集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等众多荣誉于一身的马纯济真诚地表示,中国重汽是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是全体重汽人艰苦奋斗的结果,我个人只是尽了一个员应尽的职责而已。同样荣获多项国家及省、市级荣誉的总经理蔡东也谦虚地说,中国重汽的荣誉属于重汽全体干部员工。

  盛名之下,安之若素。长啸九天,高处胜寒。这就是中国重汽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气质。

  中国重汽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十年改革的沧桑巨变,演奏了一曲“国家车轮”气壮山河的交响。这支振兴民族产业的“正气歌”、“争气歌”,既是历史的长调,更是时代的壮歌。作为这支交响曲的总指挥,马纯济坚定而深邃的目光牢牢地锁定了中国重汽未来的航程。按他的说法,与“狼”共舞,仅仅在国内当个“领头羊”是远远不够的。

  而进入2011年以来,中国重汽先声夺人,一路高走。在集团公司的科学决策下,中国重汽各项工作做得及时到位。生产经营工作再创新纪录,营销工作取得了新突破。1-3月份,集团公司累计产销均突玻58723万辆。现在看来,中国重汽完全有信心通过主动出击、开拓市场、抢抓机遇,形成新的优势,一举实现产销突破20万辆的宏大目标,达到“争第一,保增长”的目的,即重卡产销量第一,市场占有率较上半年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

  马纯济表示,目前集团上下正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集团的有关精神,结合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进-步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个党员-面旗的引领作用,在各个岗位上争当重汽科学发展先锋,并带领广大职工积极作为,创新工作,继续发扬顽强拼搏、连续作战的精神,全力完成下半年各项任务,为集团公司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建立新的功勋。

  雄关漫道真如铁,不辱使命,弘毅致远。中国重汽在2010年底举行的《放歌庆辉煌》大型文艺晚会上,马纯济即兴的一首诗《希望与成功》,经主持人的深情朗诵,将晚会推向了高潮

  一切正在如期而至,一切又有新的期待。我们坚信:用不了多久,中国重汽一定会给中国和世界带来又一次巨大的惊喜。因为“新的成功”,是中国重汽人“永恒的追踪”。


Copyright © 2002-2025 半岛·体育(BANDAO SPORTS)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1092号